一聚教程网:一个值得你收藏的教程网站

最新下载

热门教程

粗读红楼梦有感

时间:2014-04-09 编辑:简简单单 来源:一聚教程网

简单的说曹雪芹是男性,内务府包衣,就是满族里面的奴才意思,祖上是随多尔衮进京的。曾祖母曾经是康熙的奶母,康熙六次南巡,四次住在曹家。一家三代任职江宁织造,前后有60年的时间。后雍正继位,被抄家,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晚年曹雪芹贫困潦倒,大概生活在现北京西郊一带,有人说是住在正白旗37号老屋里。在贫困中写完了《红楼梦》,后京城闹天花,曹的儿子不幸死于天花,痛心疾首,终逝,年48岁。
传说小的时候有传道士来江宁织造的曹家,给曹家讲莎士比亚,可见曹的见识。
曹雪芹的著作可数,但一部《红楼梦》足以奠定其文坛决定性地位。我想,如果清朝没有《红楼梦》,对于文学来说,如太阳失去半边光辉。曹雪芹会的东西太多,琴棋书画,诗词曲赋,饮食服装,园林建筑,善工风筝等等,几乎是文艺全才。
《红楼梦》是一部百科全书,可以说里面什么都有,不同的人读的侧重也不同,道家读道,佛家读佛,厨师读菜谱,医生看药方。看这本书简直是噩梦,看得越细,发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越微妙,张爱玲晚年就做了一件事,研究红楼梦,她说,人生有三件遗憾事,鲫鱼好吃但多刺,海棠好看但无香,《红楼梦》未完。她写了一本书,叫《红楼梦魇》,魇是想醒来但无法醒来的意思。可见,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。
《红楼梦》也是我手边的书,经常读,但是,有两点,第一,不读高鹗续的120回本,第二,一定要看脂批。
书中,谈到了很多关于佛,道的东西,比如,跛足道人的好了歌,癞头和尚的对联,“身后有余忘缩手,眼前无路想回头”。所以,是不是红楼梦是在劝解人们“色空”,这是不是《红楼梦》的主旨呢?想了一个晚上,觉得不是。
比如佛,一个人能否成佛,不在于你参禅打坐了多少时日,我反而觉得真正的高僧一定来自于俗世,甚至是曾经拥有过常人难以企及的财富和地位,看透了,就放下了。深山一定出不了高僧,因为你都不理解这个世界,怎么可以参透这个世界?寺庙里的和尚参禅打坐大部分靠的不是自觉,而是靠的清规戒律,如果你看透了,清规戒律有什么用,如果你没有放下,即使是杀头的罪,你也敢犯。所以,真正成佛的人不是不吃肉,而是吃了肉还愿去参透。
查了一下资料,释迦牟尼在成佛前不也是有妻有子,还是个王子,这样富贵的人可以说是享尽了世界的荣华富贵,这样放下,才是真的放下。这样的人才能成佛。所以,高僧很少。马云说过,老僧酿酒,妓女翻经才是真正的境界。
回到<红楼梦>,曹雪芹这么懂释道佛为什么不去出家或者当个道士呢?我觉得是因为他放不下,他不甘心。我觉得他写红楼梦不是为了宣扬这些教义,也不是教化人们,说你们要看透啊等等,他是在和读者探讨,他写书也是在和自己探讨,生在这样的花柳繁华地,温柔富贵乡,我怎么能看透?一下了失去了这样的财富,我怎么能甘心,他是在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和我们探讨,而不是劝化我们,如是劝化,他应该写的是一本经书。
所以,《红楼梦》是一本凡人写的书,曹雪芹没有放下,原因是我觉得他太聪明。而读者是谁呢?我觉得就是书中的石头。石头是整个故事的记录者,也是整个故事的经历者,很多人问,石头到底代表着什么,我觉得石头代表的是人一生的开始,所有的人都是石头,只是这块顽石命运好,被投胎成了美玉,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。到繁华落尽,美玉回复原形,就如曹雪芹从富贵回到贫穷,现在再问,石兄,你看透了没有?石兄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。就像人的一种状态一样,一个天生富贵的人,在享尽了人世间所有的荣华以后,突然回到一文不值,你能否能看的开?当然不能了,能了就成仙了,所以才有了道,有了佛,但即使是道和佛,在某种情况下也无法打败人心。我觉得这就是曹雪芹探讨的话题,举个例子,如果你拥有一块钱,让你放弃,你一定不觉得什么,但是如果给你一个亿,十个亿,让你放弃,那绝对不是易事,所以当人的命运落差超过承载能力的时候,就需要道,需要佛,这时候,要不是深陷命运的悲痛,最后被气死,要不是得道成佛,曹雪芹是前者,释迦牟尼是后者。曹雪芹写书是在问人们,也是在问自己,我能放下吗?答案是,不能。所以,曹短命。
《红楼梦》是一部残稿,并不完整,留下来的稿子基本上都是富贵的描写,虽然已经是风声鹤唳了,架子还在,我们没有看到,“忽剌剌似大厦倾”的情景,但是,我想这个转折一定是很快的,是猝不及防的。可以说,突然一下子的事,而且后几十回绝对是惨不忍睹的,没有几个人有好下场。举个简单的例子。
前70回了死的最早的一钗是谁?是秦可卿。秦可卿代表了富贵时期死人的最高待遇,贾宝玉代表了富贵时期活人的最高待遇。那么,谁安排的秦可卿的葬礼呢?是王熙凤。作者就是要通过秦可卿的死,让王熙凤,让读者来看一看,气派不气派?同时也暗伏了王熙凤死时候的落魄。秦可卿用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,可能王熙凤连个棺材都没有,盖一张草席,这就是作者要说的,假如我是作者,我觉得佛也救不了我心里的不甘。
后面的文章因为看不到了,所以我们只能猜测,但我觉得,大厦如倾,必倾的彻彻底底,判词里该死的死,该病的病,有说宝玉最后成为了乞丐,在患难中和史湘云相逢,结为了夫妻,我觉得最好是只留得宝玉一人,这时候,只要不死,一定是满肚子的不甘心,看不透,如果我前面说的有理,只有让宝玉饱尝了人世的痛苦,才会出来小说的宗旨,佛不好,道也不好,好的是人心,人要坦然一些。
有时候,我会想曹雪芹也是人,也是个肉体凡胎,更何况生在了封建社会,他们家三代位居高官,受到了康熙的恩宠,当然也会受到很多红眼人的排挤和嫉妒,在这样政治条件生存下的人,一定有很高明的政治手段和政治觉悟,曹雪芹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一定会受到官场的熏陶,如康熙不死,说他位及宰相也不是不可想的。所以,曹雪芹肯定对官场的这一套很熟练,所有,曹一定是个很精明的人。
曹多才多艺,博览群书,看他对诗词的运用,对曲赋的运用,一定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,有自己独立的思想,富有创造性。综合一下,曹是官方的人,不是逸士,他向往权利和财富,但又有唐宋诗人的洒脱。但因为他看到的太多,又太聪明,站在了一边是财富的火焰,一边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看透,终是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归宿。
想通了这点,我觉得《红楼梦》的主线就有了,剩下的就是一遍一遍得读。

热门栏目